fbpx

職場升遷的法則(四)-拿人錢財,學著耐住性子與人消災

經過前三個階段的歷練,相信這個位階的你,在企業體系內已經位於中高階的管理階層,擁有高度專業、豐富的專案歷練、以及熟捻了複雜的人事心理學,但工作儼然已經不是成為你負擔最重的內容,而是你已成為老闆的或最上層主管的情緒抒發管道。

在台灣的企業體系中,當達到一定的職等高度,很多時後處理的事情並不是專業內的事務,除了公司內部的大小瑣碎事,私領域的家庭事務也會參雜在其中,生活上的各種難題,不論是下班時間還是假日時間,總是會在各種奇妙的場合收到訊息、接到電話,緊急處理很多不在職務內的特殊事務。

公領域與私領域不再有明顯的交界,甚至不再有明確的休息時間,必須隨時待命的ON CALL心態,成為高階主管最疲累的一種工作型態,也容易成為負面情緒堆積的來源。這是一種產業文化的表現,還是一種對於企業衷心的表現,其實我不太清楚立基點的來源是甚麼,但似乎這種型態已成為職場的特殊文化,而且根深蒂固、無法改變。

修養與耐性在這樣的環境成為優秀經理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,而專業早已不構成主流的競爭條件。成為這些情緒的抒發窗口通常不太好受,往往壓力大過工作內容的本質,甚至看過有針對人身攻擊的類似案例,與其說高階主管薪資領得多,倒不如解釋為遮羞費與精神補償金,來的更貼切一點。

我沒去過外商體系,不確定國外的職場是否也有類似狀況;我也沒待過全球前百大的組織結構,也不清楚世界一流的公司是否越大就越沒有這些困擾。

但我們所處的工作環境上,90%以上的受薪階級都是同此待遇,提出這些觀點,只是闡述實際上的問題與狀況,當然有人不認同,也尊重各方的想法與觀點,更或者你就是那位老闆、那位主管。

『我們哪有這樣』。

有,其實也很正常;沒有,那肯定是位好主管、好老闆。受人薪水,本來就該學著耐住性子替人消災,只是這個災的缺口會擴張到哪裡,而當事人又能承擔到哪個地步,就是彼此在價碼上的認同感是否一致,通常遮羞費越高,忍受度也自然越大,嘴巴上說不,但身體都是很誠實的。

如果你有幸熟捻一些職場上的前輩,不妨問問看他們離開高階崗位的原因是甚麼,而哪些又是在職場這條路上最為辛苦的地方,以及該自我調整、進修的方向,為將來的自己選擇適合的職場環境,或許這些環境跟你想的有點不一樣。

成功可以學習、可以模仿,可以從任何報章雜誌書籍學到方法;失敗也可以從前輩的經驗中去體驗挫敗的過程,避免錯誤的產生,就可以提高成功的機率,不一定需要自己走一遭才能學到乖。

現在的你,正位於哪個階段呢? 第一? 第二? 第三? 還是已經到了最後的職涯自我檢視的分歧點。不管哪個選擇,都有職場上的成就價值,沒有一定的標準去評論成功與否,唯一能說嘴的就是誰比較有錢,如若嚮往、就去追求,無須他人認可。

延伸閱讀:職場升遷的秘訣(三)-創造企業體系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機會

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粉絲團

Comments are closed.

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.com

Up ↑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