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嗨、上面的人》-職位越高、話要越少

身為一位職場高階經理人,除了家世背景顯赫之外,大多數人都是從基層做起,經歷過太多大大小小的案子,也累積不少商業往來的人脈,掌握了企業與市場上的主流資源,成為有實力、有本事的經營者。

當職位越高、薪資收入越高,權限也跟著越大,可運用的資源也就越多,當所有的樣貌都成為可以掌握的內容時,就意味著你能聽到的真實聲音,也就越少,而且不時參雜著不一定正確的訊息內容,等著你入陷阱。

聽到真實的聲音,解決真正的問題

專注在商業利益上的時間久了,呼風喚雨慣了,許多管理者慢慢喜歡在公開場合歌功頌德最近的偉大事蹟,辦公室、會議室、甚至用餐時,任何有機會展現自我的時機都不放過,深怕旁人遺忘了他的貢獻、他的存在。慢慢地,就會開始聽不到團隊內真實的聲音。

聽懂員工講甚麼、訴求甚麼,比你想聽甚麼內容來的更為重要。職場上許多的主管階層,其實不太在意下屬同仁表達的內容,或許聽了、也許溝通了,但通常結果沒有太大的改變,摸頭安撫的成分居多。

各項專案產生的狀況處理,往往因為聽的少、說的多,不夠有足以了解全貌的資訊量,錯失了正確下決策的機會,誤殺了績效優良的團隊同仁,留下的,都是穿著糖衣的毒藥,時間久了,就成了自我毀滅的關鍵因子。

企業的營運體質上並不怕錯,怕的是經過包裝的錯誤,更是賠的不知所云,當有心要改變,卻越改越偏離軌道,這時候,才發現原來早已看不見真實的面貌。哪怕放下身段,尋求協助,也不一定能得到其他人的信任,最後,只能更換整個團隊,重新再造一個願意相信的執行團隊。真實的聲音不一定動聽,但通常具有價值。

創造舞台,不要從員工下手

有些人喜歡創造舞台、造神心態,對外無法找到適合的發揮空間,就回頭找員工、找團隊同仁施展,拿了許多不同產業的經營手法、管理模式、銷售模組、職場工具等等來做為教育訓練的課程,搞的團隊人仰馬翻,也看不到任何成效,最後在歸咎於同仁學習心態不佳。

不同產業的商業模式,都有不一樣的專業需要具備,不是一套流程就能通用於所有企業。尤其在教育訓練的內訓計畫,都需要高度客製化的調整,符合當下的市場、當下的客戶環境與團隊的專業領域去做規劃,就算在同一個企業內,也沒辦法一套訓練課程永遠適用,不同的市場環境,需要的內容與專業都會不一樣。更不是學了GOOGLE的OKR就能成為GOOGLE,也不是做了完整的KPI就能IPO,說穿了,就只是上面的人找不到舞台發揮,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,讓所有人拜師學藝。各位同學,上課了~。

大多數的人事異動是因為太了解《上面的人》

大部分的職場人事異動,真正的問題核心不在於企業本質與薪資條件,是因為真正的問題無法被解決,更或者直接無視問題的存在,這些真實的聲音都來自於「太了解上面的人」,因為知道無力改變,選擇放棄。

當同仁提出辭呈時,往往簽呈上註明「已面談慰留,尊重當事者職涯規劃」,但實際上狀況如何,只有當事人知道,只需方便交差就好,盡快上簽結案。 當位階越高、影響力越大,發言的內容與立場就越會被放大檢視,一旦說的越多,就越有失言的可能,哪怕只是一句「最近有點累」,都可以被解讀為「他好像想離職了」。受人敬重的領袖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去證明,過往的績效都可以成為勳章,極盡可能的求表現,很容易成為眾人眼中的小丑。

延伸閱讀:台灣職場特有的文化:假民主、真專制。為了生存,我們可以怎麼做?

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粉絲團

發表留言

在WordPress.com寫網誌.

向上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