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重標準,是績效優良領袖的必要條件

多重標準這個詞通常給人不好的觀感,不公允、不平等、不夠讓人信服而成為眾矢之的。但在職場上的評分標準與帶人準則,當只有唯一標準的時候,基本上只會讓團隊流動率不斷攀升、不斷的製造出更多的問題,這個標準就成為沒有意義的規範,往往只是主事者的一個自我防護罩,說服自己而已一視同仁是必須的。

職場多年的經驗,看過很多不同的管理方式,也看過行銷部、資訊部、研發部用的KPI指標與績效評核是同一份考核內容,有可能是企業內部並沒有營運管理的專職人員,或者公司並不在意這一塊,而考核的程序就成為老闆與主管操作個人觀點的工具,找個合理的理由換人,讓自己心安理得。

每個部門的工作內容都有很大的差異,基本上無法用一個工具、一套標準去規範所有規則,以及人事升遷的評核。在這個體制之下評比、且留下的員工通常不具有市場競爭力,擁有的只是最基礎的能力,以及應付公司的特殊職能,避免跟大家不一樣,才能存活在共同體制之下。

專業差異化的管理是必備的條件,不同的績效目標與成果展現,不適用一體共識的標準,企業要有人才專業能力的判別機制,才能將績效與成果持續往上推升,形成良性競爭的環境。

企業人才培訓以及部門主管的養成計畫,通常要有各種不同版本的評核機制。這些培訓人才平時與其他同仁的工作內容大致上相同,負責培訓的主官會再依照各個不同的專業領域交派指定任務,類似番外篇關卡一樣的概念作為訓練方式。

例如團隊專案完成時,除了個人負責的領域外,額外再評估團隊的運作狀態,以及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點,整合出另外一套不一樣的觀察點與問題點。這是思維架構上的一種訓練方式,「提出好問題,比回答好問題難上數倍」,必須用上更好的理解力與整合思維模式,才能跳脫現有的成果以及更多的可能性。

每一個專案我們看到的都是最後的結果,但過程中會有許多不同的機會產生,這些機會能夠帶來哪些價值,要能看見這些沒有在檯面上出現的訊息,需要不同的訓練模式以及時間與經驗的淬鍊。

這些職位的養成,企業評核標準考驗的是這個職位的目標達成力、危機處理能力、企業資源的整合能力。同樣的企業目標,必須要有別於其他部門、其他同事的思維建構,當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務,達到更好的結果,而過程中的領導模式也成了企業觀察的參考指標。

最後評核升任與否,或是養成過程中發現不同的領導特質而調動單位,這都是企業人才培訓的結果,能做到這些,對於團隊都有實質上加分的效果,有做,就會有收穫。最起碼,不適任的人也不會卡在不適合的位置上太久。

未來當你看見同事獲得類似的升遷機會,除了抱持著羨慕的眼光以及凹請客的標準程序外,也讓我們一起幫這位好同事哀悼幾秒鐘,因為你看到的是升官發財,但實際感受可能是不同的職場煉獄,角度不同、立場也不同,若真的換你上場了,也不見得真的開心得起來,因為責任更重了,當然,遮羞費也多了。

團隊紀律準則與個人經驗傳承是兩種培育人才不同的形式,兩種模式都有各自的核心價值與目的性,越是無法複製,就越是具有價值的結果,倘若使用同一個標準,競爭力絕對無法跟多重標準的團隊相提並論。

管理是多面向的結果論,有好也有壞,在結果出來之前,很難斷論對與錯,不斷的修正調整比較符合現實的狀況,只有更好、沒有最好。

延伸閱讀:《嗨、上面的人》-職位越高、話要越少

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粉絲團

迴響已關閉。

在WordPress.com寫網誌.

向上 ↑